過去十余年來,在國家的持續投入和支持下,我國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初步建成,藥物研發水平與國際接軌,但我國生物醫藥源頭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生物醫藥產業總體“大而不強”的局面仍需改善,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生物醫藥產業是關乎人民健康、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關鍵核心領域。過去十余年來,在國家的持續投入和支持下,我國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初步建成,藥物研發水平與國際接軌,但我國生物醫藥源頭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生物醫藥產業總體“大而不強”的局面仍需改善,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是關鍵。
我國生物醫藥基礎研究有待加強
基礎研究通過先驅性的科學發現和顛覆性的技術發明,不斷拓寬人類對生命機理的認知邊界,豐富人類應對疾病威脅的手段工具,是生物醫藥源頭創新的基礎和引擎。
2008年我國實施“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以來,中央財政共投入233億元,對10類重大疾病、3000多個課題提供支持,推動我國生物醫藥基礎研究走上快車道。如今,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生物醫藥領域方面的研發實力顯著增強,高質量論文專利數量快速增長,生物醫藥重大品種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在癌癥、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眾多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在新冠疫情中,我國圍繞藥物篩選、疫苗研發、檢測試劑、動物模型、病毒科學溯源等五大方向部署了80多個科研攻關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基礎研究成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我國生物醫藥基礎研究仍處于“跟跑”“并跑”階段,在研發投入、支撐條件、成果轉化、人才隊伍等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第一,在研發資金方面,我國包括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基礎研究項目常態化投入每年約70億元,分配到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資金相對不足,政府投入有待進一步統籌增效。
第二,在支撐條件方面,我國生物醫藥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與國外仍有差距,尤其是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材料等前沿領域相融合的基礎設施供給相對不足,生物醫藥基礎研究所需的高端儀器設備、材料和科學數據等存在“卡脖子”風險。
第三,在成果轉化方面,我國成功轉化為研發管線資產乃至上市新藥的成果較為有限,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率長期保持5%左右,基礎研究向產業轉化的體系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四,在人才隊伍方面,我國生物醫藥相關學科建設起步較晚,盡管我國已形成一支規模龐大的生物醫藥科研人員隊伍,但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領軍人才依然較為緊缺。
多措并舉激活生物醫藥創新源動力
當前,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領域的競爭正在成為大國科技競爭的主戰場。美國、英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推進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新興技術發展,以確保本國在全球擁有持續競爭力。我國亟須把握當下重大窗口機遇期,把基礎研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我國加速從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創新強國邁進。
第一,加強頂層規劃,完善生物醫藥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加大生物醫藥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對腦科學、人類微生物組、免疫治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生物醫藥基礎研究領域進行前瞻布局和資源傾斜,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完成生物醫藥領域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比例超8%的目標。完善國家科技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體系支持生物醫藥基礎研究的機制,設立專門的國家生物醫學專項基金,創新項目遴選和資助方式,注重競爭性和穩定性經費之間的統籌協調,提升政府資金對優質基礎研究成果早期轉化的傾斜力度。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鼓勵社會和企業對生物醫藥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捐贈。
第二,夯實生物醫藥基礎研究支撐條件,強化原材料和設備自主保障。加快生物醫藥基礎研究試劑和科學儀器設備的研制。對標發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領域布局方面查缺補漏,提前規劃部署引領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一步擴大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共建共享的范圍和程度,探索新型共建共享模式。提升國家醫學圖書館功能,建立更完善的本土化全球生物醫學文獻檢索系統。建立國家細胞資源庫、生物種質類器官庫和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成立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提升生物數據存儲、管理和共享一體化水平。
第三,拓展生物醫藥基礎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通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促進新興技術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力爭在藥物研發新靶點、新機制、新策略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藥物發現、藥物設計、臨床試驗的效率。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轉化醫學發展規劃,加快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建設,形成轉化醫學研究的規范、準則以及項目評估機制。探索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究型醫院等的創新體制和管理模式,鼓勵企業打造創新聯合體,建立共性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中心,打破產學研圍墻,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
第四,提升我國大學、研究機構的教育水平和研究實力,重視本土人才培養和交流。加快培育生物醫藥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和主導生物技術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推進與國際領先生物醫藥研究機構的協作互認和科技資源共享。通過學科布局、培養路徑、教學理念等方面的優化,改進我國生物醫學教育模式,打造高質量生物醫藥創新人才梯隊,例如,與時俱進地調整學科布局,及時補充設置新興交叉學科;加大對兼具醫學、藥學、信息技術、商業等背景的復合型研究和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學生將興趣投入到理論研究上來等。
來源:科技日報